这“吃瓜”文化如今可是越兴越盛,娱乐圈的“瓜”有时候都不够啃,网红、素人都成了大家八卦对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吃瓜”有益还是有害?咱们慢慢说道说道。
越界的“吃瓜”
如今伴随“吃瓜”文化的蓬勃昌盛 ,原本娱乐圈这一块像是广袤无垠的“瓜田”,竟然开始变得供不应求。网民的八卦劲,愈发难以抑制,都把目标从原本的明星扩展到了网红,甚至直接泛化到素人那珍贵的个人隐私地带。就像某天爆出某新冠病毒感染者流调里显示一天出入3个夜店,网民,就打着“吃瓜”的旗号,疯狂去深挖、曝光人家私生活,也不想想这是否合适。
“吃瓜”成瘾现象
“吃瓜”,就跟那染上了瘾似得让人难以自拔。很多App特懂这是些啥癖好,给供应这方面信息那叫一个“投其所好”。“吃瓜”的人跟进去,就跟被困在八卦编织的漂亮却狭窄“蛹”里出不来。形成全民“吃瓜”氛围之后,一些网民发现身边有点风吹草动的事,立马喊着“吃到一个瓜”四处扩散,丝毫不会考虑界限。
正向有点,负向很多
虽说从正向意义来讲,“吃瓜群众”在新媒体渠道下形成的参与式网络围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出舆论监督作用,可是负面效应太过严重。一些媒体、个人,就单纯为了流量红利,硬生生编造次生话题,随着商业味道不断加重,公共议题的讨论眼看着就要走向极端情况!一个艺人经纪人给半月谈记者透露过一套“种瓜”流程,先在豆瓣故意放出模棱两可假消息来勾起网民好奇心,然后借助微博、今日头条这些平台进行发酵,最终在知乎、B站等地方弄出观点进行引导。
工具化陷阱
在如今这个时代,注意力就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是在某一些热搜榜上看到多什么?尽是像明星代孕弃子、网红家暴出轨、素人隐私泄露视频这类让人大跌眼镜信息,有关专家表示一定要警惕这种利用大众八卦心理来设置争议性议题情况:像男女对立、阶层对立这些话题就经常别有用心地被挑起来以“吃瓜消遣”作掩护试图去带偏舆论节奏,这很容易反向挟持公众注意力去错误方向。
衍生众多效应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就曾经分析过,平台手里握着大量公众注意力资源,大部分人仅仅关注少部分固定“瓜”,其他真正重要话题反倒被人遗忘。久而久之会造成群体错觉和舆论幻象;另一方面“吃瓜群众”一旦不断卷入公共议题之后,就会产生社会参与、话题转移,甚至是包括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一列次生效应。
要重视严肃内容
有一部分“吃瓜”人,是想通过窥探别人生活来获得自我认同,再或者是发泄对现实不满。实际上网络搜索上面,那些营销号跟大V们发表言语大多都是些调侃以及指责,真正能够反映事实真相信息非常少见。还是得专业人士说得明白了,“吃瓜”虽然合乎人性,不过大众对于娱乐内容需求和平日对于严肃真实内容需求不相互抵触。如今争夺公众注意力不能单纯一味在娱乐内容方面动手,更应该强抓后者才是(就好比加强主流媒体发声)。大家觉得该怎么平衡好“吃瓜”娱乐和严肃信息需求?快在评论区说说想法,觉得这文章有用,就点赞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